欢迎访问抖客教程网!

抖客教程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直播学院 >

直播学院

新三年新征程,上海农商银行书写“人民金融”新答卷

发布时间:2023-08-31 07:05:02直播学院评论
新三年新征程,上海农商银行书写“人民金融”新答卷

  经营指标稳步提升,资产规模与经营业绩迈上新阶;成功登陆资本市场,实现银行发展历史性跨越;在多个中外权威榜单中崭露头角,服务社会收获肯定……过去三年,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态势,上海农商银行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,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,集团总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.28%,不良贷款率保持同业优秀水平,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  强调人民立场、突出人民主体、聚焦人民关切,站在“新三年”(2023-2025年)新起点上,上海农商银行将始终高举人民金融旗帜,坚持走轻资本、低成本、高效率、高质量的内涵式增长道路,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、综合化经营,朝着“打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,建设具有最佳体验和卓越品牌的区域综合金融服务集团”奋斗目标勇毅前行。

  乡村振兴的“深耕者”,金融开拓城乡融合新路

  服务三农是个“苦活”,也是上海农商银行立行之本。在七十多年的行史上,一代代农商人走村入户、双脚沾泥,实现对上海郊区 100多个乡镇 1550余个行政村的全覆盖,发挥了上海本地城乡金融服务排头兵、主力军的作用。截至今年6月末,该行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近680亿元,继续保持上海地区市场份额第一。当前,面对大都市“三农”工作的新特点、新需求,上海农商银行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,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力度,助力上海走出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。

  量身定制,打造符合大都市特点的“精品农业”。上海农村土地资源紧缺,正在建设具有“五高”特点(高品质生产、高科技装备、高水平经营、高值化利用、高效益产出)的现代都市型农业。上海农商银行不断突破传统抵质押物的惯性思维,走绿色路、打精品牌,推出了全市首笔生猪活体资产抵押贷款、全市首笔“地理标志”赋能商标价值质押融资业务、乡村生态贷等创新金融产品,让“三农”的无形价值变为“有形”。顺应都市型农业新趋势,该行正在着力探索订单农业、家庭农场、农批农贸数字化平台、“新市民”入乡就业等服务,让民生愿景变成“摸得着看得见”的幸福实景。

  信用先行,整村授信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。农村流传着一句俗语“家财万贯,带毛的不算”,形象地反映出农业“靠天吃饭”的不确定性。上海农商银行大力推进信用村镇建设,已完成评定102个诚信村、3个诚信镇,为近千户村民主动授信逾2亿元,信用基础好的农户无需抵押、无需担保,就能获得信用贷款。下一步,该行将加快提升农村地区企业和个人的授信覆盖率,探索将“整村授信”升格为“整村金融”模式。

  村镇样本,推广产业兴、乡村美的“上海经验”。基于在上海形成的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三农”服务经验,上海农商银行在全国三省三市发起设立了35家村镇银行,并明确提出“小而美”“小而强”的发展定位。“上海经验”与地方产业实际紧密结合,以金融活水浇灌云南开远蝴蝶兰、蒙自石榴、山东宁阳小麦、东平大蒜、湖南石门柑橘、宁乡花猪等特色产业,打造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。同时,各地村镇银行全力支持农田改造、河道整治、道路修缮,农村绿化等民生项目,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,为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添砖加瓦。

  企业成长的“陪伴者”,金融推动科创良性循环

  服务科创是个“慢活”,涉及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。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,要打造科技创新“核爆点”,全力推动全过程创新成为上海深化科创中心建设、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关键所在。有别于过去“银行放贷-企业还本付息”的“一锤子买卖”,上海农商银行持续塑造“陪伴”企业成长的服务理念,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,努力推动“科技—产业—金融”的良性循环。

  六专护航,健全“敢贷会贷”长效机制。要实现“陪伴”企业成长的目标,既需要专业的服务团队,也有赖先进的管理制度。为此,上海农商银行以科技金融“六专机制”为核心(专营的组织架构体系、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、专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、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、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专属客户信贷“新三查”标准),并在原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心、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的基础上,于今年6月成立了上海地区银行业首个总行级“科技金融事业部” ,提出重点打造一批科技特色支行、培育一批专业人才队伍、服务一批创新性科技企业重点项目的工作目标。据统计,截至今年6月末,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830亿元,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数超3000户,规模与户数均位列上海同业前列。

热心评论

评论列表